会员登录 - 用户注册 - 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 - 网站地图 持续高温影响全国超9亿人!还要热多久?!

持续高温影响全国超9亿人!还要热多久?

时间:2025-07-06 08:34:30 来源:男欢女爱网 作者:百科 阅读:963次

【相关阅读】 

 

来源:瞭望智库

连日来,持续超亿南方多地持续高温,高温“火炉”模式超长待机。影响据报道,全国浙江、人还热多四川、持续超亿河南等地多人确诊热射病,高温甚至还出现死亡病例。影响

热射病到底是全国什么?这轮高温天气有多猛?还要热多久?

7月14日,杭州街头的人还热多电子显示屏提醒市民注意高温红色预警信号。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

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网,持续超亿原文首发于2022年7月15日,高温原标题为《持续高温影响全国超9亿人!影响还要热多久?全国》,原文有删减,人还热多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。

1

今年夏季有多热?

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,今年6月以来(截至7月12日),我国平均高温日数5.3天,较常年同期偏多2.4天,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。

6月13日以来,我国出现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,范围广、持续时间长、极端性强、影响大。截至7月12日,高温事件已持续30天,覆盖国土面积达502.1万平方公里,影响人口超过9亿人。

全国共有71个国家气象站的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,其中河北灵寿(44.2℃)、藁城(44.1℃)、正定(44.0℃)和云南盐津(44.0℃)日最高气温达44℃以上。

近期来看,7月13日,南方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,四川东部、重庆、陕西东南部、湖北西部、安徽南部、江苏南部、上海、浙江、江西东北部、福建中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到38~41℃,四川古蔺42.6℃。

7月14日,浙江、重庆、云南、江苏等多地发布70余个高温红色预警。

7月14日,上海豫园商城启用喷雾装置进行防暑降温。当日,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今年第3个高温红色预警信号,最高气温超过40摄氏度。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

2

高温热浪为何频发?

世界气象组织(WMO)日前宣称,根据欧洲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机构数据,全球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第三的火热六月,并出现了广泛的极端高温事件。

气象专家分析,全球变暖是北半球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气候大背景,大气环流异常则是6月以来全球多地高温热浪频发的直接原因。

具体到我国,目前正在持续的拉尼娜事件为今年6月以来南方高温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气候背景条件,尤其是7月中纬度暖高压带发展加强,导致出现大范围的高温天气。

据了解,进入21世纪以来,我国大范围持续高温事件典型年份有2003年、2013年、2017年等。总体看来,今年的高温事件开始时间早于上述3年,持续时间和历史极值站数目前还不及这3年,影响范围和单站最高气温虽也不及2017年,但已超过了2003年和2013年。

3

高温天气还要持续多久?

据中央气象台预告,自7月6日以来,中央气象台已经连续9天发布高温预警。预计至17日,四川盆地东部、江淮、江汉、江南、华南等地的高温晴热天气仍将持续,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一般为35~38℃,局地可达40℃以上。

17-20日,四川盆地、江汉、江淮、江南西部和北部沿江、华南西北部等地将出现降雨过程,高温天气得以缓解,江南东南部、华南东部持续高温闷热天气。

21日之后,南方地区高温将再次发展,范围扩大,福建、江西、浙江南部等地日最高气温可达39~41℃。

4

热射病到底是什么?

根据《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》,“热射病”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致命性疾病,是由于暴露于热环境或者剧烈运动导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。

当温度过高时,人体中的水分和电解平衡会遭到破坏,引发头晕、胸闷等一系列身体不适,这种情况称为中暑。“热射病”在中暑中的分级就是重症中暑。

热射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,通常表现为高热、体温达到40℃以上、皮肤干热无汗、神志障碍、脏器衰竭等。如得不到及时妥善救治,热射病病死率介于20%至70%,50岁以上患者可高达80%。

5

哪些人容易得热射病?

需要预防热射病的重点人群,主要有两种。一类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,常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,比如在夏季参训的官兵、运动员、消防员、建筑工人等。

7月14日,在临建高速土建一标项目现场,工作人员为施工人员盛银耳汤消暑。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

另一类常见于年幼者、孕妇和年老体衰者,或者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,通常是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。

专家提醒,对于热射病而言,预防很重要。要避免高温时段外出,加强通风,保持合适室温,长时间直晒时需做好防护。在高温高湿环境中,如果出现心跳加速、头晕、头痛、呼吸急促等中暑症状,要尽快转移至阴凉、通风处休息。

(责任编辑:百科)

相关内容
  • 保尔森基金会戴青丽:应把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纳入财政政策
  • 舞蹈节目涉嫌抄袭《只此青绿》浙江少儿频道发布致歉声明
  • 小米一季报承压,手机业务毛利润下降“拖累”整体业绩
  • 爱彼迎将关闭中国境内游业务,专家:在华发展不占优势
  • 东方优选申请注册“黑甄猪”商标
  • 第七批药品集采重回化药领域,中药、注射剂等也将展开
  • 国常会释放稳增长信号与行业利好,机构看好汽车、基建、制造
  • 海马汽车纯电动MPV出炉 结束代工小鹏汽车能否靠氢能弯道超车?
推荐内容
  • 新能源布局加速落子 风电光伏建设正酣
  • 观点|国足输越南将是常态,中超俱乐部解散也会成为习惯
  • 台湾新增本土超8万例,连降4天后再度回升
  • 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警告:全球通胀冲击严重程度比70年代“严重一个数量级”
  • 中国新车质量研究:2022年新车质量表现略有下滑
  • 维修店帮调手机亮度收费200!老板狡辩:这是靠知识赚钱